俄乌战场三年鏖战,百万伤亡触目惊心。 尤其是惨烈的城镇争夺战,成了名副其实的“绞肉机”。 密集的楼房、隐蔽的角落、无处不在的冷枪冷炮,让进攻方每前进一步都付出巨大代价。
这血淋淋的现实逼问全球军队:未来城镇战,到底该怎么打才能少流血? 就在各国苦思冥想之际,解放军的一场实战演练,给出了清晰答案——让“钢铁替身”冲在前,用无人装备集群破解“伤亡大、推进难”的死结!
城镇战场,历来是士兵的噩梦。 想想看,高楼林立,窗户后、废墟里、甚至下水道,都可能藏着敌人的枪口。 信号时好时坏,GPS都不一定靠谱。 士兵冲进街道,就像进了迷宫加陷阱的组合体,谁也不知道下一秒子弹会从哪个刁钻角度飞来。 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早就点明,过去十年里,超过六成的战斗发生在城市。 面对这样的“硬骨头”,传统的人海冲锋代价太大,急需新思路。
俄乌战场成了新武器的试验场。 满天乱飞的FPV自杀无人机,像马蜂一样成群结队扑向坦克、装甲车甚至战壕里的士兵,“发现即摧毁”,便宜又致命,让世界见识了“蜂群”的恐怖威力。
而在地上默默干活的无人车,虽然没无人机那么抢眼,但排雷、送弹药、运伤员,脏活累活全包了,大大减少了士兵暴露在危险中的时间。 各国军方眼睛都看直了,无人装备绝对是未来战场的新宠儿。
最近,解放军中部战区第83集团军的一个旅,搞了场硬核的城镇进攻演练,把无人装备怎么用玩出了新高度。 打头阵的是FPV无人机。 这小东西灵活得像只鸟,犄角旮旯都能钻——楼缝里、楼梯拐角、塌了半边的墙后面,这些以前侦察兵拿命去摸的地方,它轻松搞定。
高清摄像头把敌人藏在哪、火力点设在哪,拍得清清楚楚。 更狠的是,它不光能看,还能打! 锁定目标,一头撞下去,瞬间报销,效率比派人强攻高太多了,成本还低,是扫清城镇障碍的利器。
但这次演练最抓眼球的,还得数那些履带式无人战车。 它们可不是简单的遥控玩具,浑身都透着为实战设计的巧思。 车顶上闪着刺眼的灯,配着大喇叭,这是玩心理战的——直接对着敌人藏身的地方喊话:“放下武器,投降不杀! ”能动摇军心,省下真枪实弹。
高精度的观瞄设备,稳稳锁定目标,给后方的重火力当好“眼睛”。 最核心的武器,是架在车上的80/93毫米一次性火箭筒,专治各种躲在楼里的“钉子户”。
有人可能要问:咱们步兵班不是有更猛的120毫米大火箭筒(PF98/A型)吗? 为啥不给无人车装上那个? 火力不是更强? 这里头学问大了。
步兵的120火,威力确实猛,但代价也大——光筒子加两发弹,就得两个壮小伙抬,总重快60斤了! 在狭窄的街道、楼道里,这么重的家伙,无人车拖着还怎么灵活机动? 装填也麻烦,打一发得折腾半天。 而80/93毫米的一次性火箭筒,轻便多了,打完就扔,不用装填,特别适合无人车这种需要快速转移、连续打击的角色。
再说任务目标。 城镇里,敌人主要藏在房子里、工事后头,或者开个轻装甲车。 120火打坦克是好手,但用来拆房子打步兵,有点大炮打蚊子,成本还高。 80/93毫米的火箭弹,选的都是“对症下药”的弹种:多用途弹,一发三用——能打穿20到30毫米厚的钢板(对付轻型装甲车够用了),爆炸后还能喷出几十颗钢珠横扫步兵,里面还混着金属锆火种,点着一切能烧的东西,让目标里外都遭殃。 另一种云爆弹,更是巷战拆楼的“神器”。
它在密闭的小空间里爆炸,产生的超压持续时间比普通炸药长几十倍! 躲在房间、掩体里的人,根本无处可藏,冲击波会反复挤压,肺都能震碎,对付死守民用建筑的顽固分子效果拔群。
解放军的这套打法,核心就是“有人和无人紧密配合”。 进攻时,无人车和无人机是冲在最前面的“敢死队”。 无人车利用灵活性和那门精准的火箭筒,抵近到敌人火力点眼皮子底下,一发入魂,拔掉钉子。
FPV无人机在空中盘旋,查漏补缺,发现新目标就立刻补刀。 车上的大喇叭同时开足马力搞心理战,瓦解对方斗志。 等到无人装备把最难啃、最危险的“硬骨头”敲掉,扫清了前沿障碍,咱们的装甲步兵班再跟上来。 这时他们携带的120毫米大口径火箭筒就能派上大用场了,万一冒出个敌方重装甲目标或者特别坚固的堡垒,正好由他们来稳稳解决,巩固战果。
这套组合拳打下来,效果立竿见影。 最危险、伤亡概率最高的冲锋和近距拔点任务,交给了不怕死的钢铁机器。 士兵在相对安全的距离跟进,大大降低了伤亡风险。 侦察看得更清,火力打得更准,拔点速度更快,作战效率自然飙升。
根据不同的任务和威胁,合理搭配不同装备——轻便的一次性火箭筒负责日常“拆墙”,重型的120火应对突发重甲,把钱花在刀刃上。 俄乌战场的血泪教训,让解放军更坚定了这条“科技减员、智能增效”的城镇战新路。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配资中国登录,股票配资平台点评,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