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积累运用(10分)
1.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。
(1)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,________。(贾谊《过秦论》)
(2)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中诗人直抒胸臆,表现蔑视权贵、不卑不屈态度的句子是“________,________”。
(3)《荀子·劝学》的中心论点“________”和文中成语“________”相呼应,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。
2. 按要求作答。
(1)下列选项中,最能体现马克思“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”这一哲学原理的诗句是( )
A. 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(陶渊明) B. 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(朱熹)
C. 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。(杜甫) D. 操千曲而后晓声,观千剑而后识器。(刘勰)
(2)以下邀请函中,有一处画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,请找出并修改。
尊敬的王教授:您好!
展开剩余95%【甲】感谢您三年来对我校科研工作的支持,为了表达谢忱之情,【乙】拟邀请您参加我们组织的学术成果颁奖大会,时间定于6月10日至15日,目的地是浙江杭州。【丙】如果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活动,我们将荣幸之至。【丁】由衷期盼您的回复。此致敬礼!
JT高中科学研究部
2025年1月4日
邀请函中的不得体之处是()
A.甲 B.乙 C.丙 D.丁
应修改为_______
二、阅读(70分)
(一)(16分)
阅读下文,完成小题。
甲文
①2025年元旦跨年夜,意大利电子音乐人Anyma在拉斯维加斯MSGSphere奏响沉浸式赛博歌剧。巨大的仿生机器人在燃爆的烟火中,俯视环形天幕下兴奋尖叫的人群,仿若奥林匹斯山上诞生的新神,随着机械音律重重击碎人群与机器的透明屏障。科技和资本制造的幻象如此炫目,又如此恐怖。这令人想起半个多世纪以前,数学家诺伯特·维纳在“控制论”(Cybernetics)中所描述人类与机器的未来。1948年诺伯特·维纳出版《控制论》,1950年又写成适合大众阅读的《人有人的用处——控制论和社会》,预言。在过去的2024年,科技创新当之无愧成为我们时代的主题,人文社科领域高度聚焦自动化智能社会中“人”的境况。与此同时,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全球文科“倒闭潮”的渐趋浮现,诺伯特·维纳的预言似乎正在到来。
②如果说在诺伯特·维纳的描述里,机器能够适应实际效果,经由反馈系统迭变生成完整的行为逻辑,实现一种机器的学习,那么身处创新变革时代的我们又该作何反应、如何学习?如今每一位从事文学研究工作的人,或许早已体会到社会变革与研究范式、批评话语之间的速度落差和需求错位。可以说,当下青年同行们属于经验超越知识的学术代际,置身于一个无比需要观察、联想和创造能力的学术环境,每个人都在自觉睁眼看未知的世界,尝试穿越已知的边界。近些年专业内部引发讨论的跨学科方法、社会学视野、历史化方案、文学性重提、数字人文,以及对现代理论体系的焦虑等,本质上都是对既有经验的怀疑和整合,尝试提供对现存世界的合理解释。
③从我个人的思考和实践来说,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整体视域中摆脱分散孤立的认识,理解想象、情感与现实的共生。这意味着突破科层制思维,在“情感/审美/精神——技术动能——文化/社会”的动态结构中重新认识我们时代的文学生活。当然更重要的是,在拥抱后人类的同时不能忘记“人是目的”,应该重新思索人文主体性的问题。康德认为,“人是目的”意味着“你要如此行动,即无论是你的人格中的人性,还是其他任何一个人的人格中的人性,你在任何时候都同时当作目的,绝不仅仅当作手段来使用”,而“人惟有作为道德存在者才能是创造的终极目的”。唯其如此,人的道德自律才能平衡感性中危险的愉悦。
④以“人文”作为主体性,则意味着循着伟大的传统召唤敞开、能动、多样的主体形态。毫无疑问,今天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宏大的叙事,经此在历史的潮涌和科技的迭新中辨析自己的位置和方向,而这个宏大的叙事更应带我们进入精神自足的个人故事。人有人的用处,当技术物成为我们与世界的连接,人和机器的本质区别便在于我们精神的自足,从而有能力意识到媒介系统的存在,分辨被中介化的信息与现实生活的差异,警醒机器逻辑驱动的非理性,以及一切将“人”物化为机器的逻辑。我们拥有理性、尊重德性、相信生活,关心公共事务,会反思、会质疑,欣赏艺术和音乐,感受爱与被爱,体会破碎然后重建,不放弃微小的快乐,学习、写作、种植、旅行、玩耍、友善待人……
⑤文学说到底是从自己的经验中提出问题,到别人的经验中去验证问题,然后回到共同的经验中去解决自己与世界的关系。这是一个鲜活的、去蔽的过程。如果我们的文字没能提供对世界的一整套解释,那至少也应该带来善意、智识和安宁,而不是参与制造撕裂、焦灼与虚无。如果现在有某种嘈杂的声音让我们感到不安,那么不妨一笔一画描述出具体之人的声音,只要是源于真诚的生活,无数高歌浅唱终会汇成彼此回应的共同体,我想这便是创造的开端,也是文学的本真性之所在。
(姜肖《人有人的用处》)
乙文
①智力方面的“数字分化”更能影响人类社会的未来。简单地说,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和长足进步,我们无可奈何地要面对一个“活尸人”社会。信息技术已经促成了新社会形态的出现。
②技术的本来意义是要解放人,但最终便使得人类成为自己所创造事物的奴隶。前面所讨论的失去工作对人类是小事,而人类最终因为不用思考而变得不会思考才是大事。自互联网产生以来,一个总体发展趋势是绝少数人(例如人工智能的创造者)变得越来越聪明,大多数变得越来越愚蠢了。人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:
③人工智能促成人类的“非人化”。正如马克思所言,劳动创造人,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劳作,会思考。不过,在人工智能世界里,人类无须劳作和思考,这就剥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条件。今天,大凡所有通过实验室工作、逻辑推演、模型推演等而来的所谓的“科学知识”,都在逐渐被人工智能所替代。
④在人类社会内部中,除了极少数能够设计、操作并且还能够与时俱进的人工智能者外,其余的大多数人的思维和智力必将退化,智力要受影响。人类到今天为止的智力水平,是数千年甚至更长时间劳动实践的结果。就人类生存来说,知识不再短缺,而是过度。
⑤到现在为止,人类仍然是决策者,人类仍然可以决定使用还是不使用人工智能。也就是说,现在的智能仍然由人工产生,人仍然是主人。按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,情况很快就会改变,即由人工产生的智能将控制人本身。就技术发展历史来看,这个趋势不可避免。
⑥或许人们会说,正如今天的反全球化运动一样,总有一天,人类也会起来反技术进步。不过,人类的反抗会是无效的,反技术就会像今天反全球化那样毫无作用。人类历史上也出现过反技术运动,但并没有阻碍技术的进步。实际上,人类越反抗,技术进步越快,少数人(技术创造者)总是比多数人聪明。
(节选自《互联网人工智能将使人类智力退化成“活尸人”》,有删改)
3. 根据前后文信息推断,第①段中《人有人的用处——控制论和社会》预言的具体内容是
4. 下列选项中,不符合甲文中当下青年人“尝试超越已知边界”的行为是( )
A. 探究非遗技术中的科学原理 B. 运用AI制造情感陪伴机器人
C. 运用科幻小说视角重读《狂人日记》 D. 在游戏中复刻云冈石窟场景
5. 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,下列选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( )
A. 甲文作者认为“人是目的”,因为人在行动中应该更关注自己的目的,而非达成目的的手段。
B. 从甲文来看,人精神的自足是人能意识到媒介系统存在,分辨中介化信息和现实的前提。
C. 乙文作者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必将影响所有人类,带来思维和智力的退化。
D. 从乙文来看,人类反技术运动,反而会导致技术以更快的速度进步。
6. 甲文第⑤段划线句提及了文学研究去蔽的过程,请以《变形记》或《红楼梦》为例,阐释这一过程。
7. 小交同学在公众号上阅读乙文后,觉得作者的观点过于悲观,请结合甲文内容,帮助小交在评论区留言进行反驳。
(二)(15分)
阅读下文,完成小题。
黄河一掬
余光中
①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,大家陆续跳下车来。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,脸上忽感微微刺麻,风沙早已刷过来了。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,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,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,不冷,但是挺欺负人,使胸臆发紧。我存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,火红的风衣牵动了荒旷的河景。我也戴着扁呢帽,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。一行八九人,跟着永波、建辉、周晖,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。
②这是临别的前一天上午,山大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。车沿着二环东路一直驶来,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,问题不绝,不愿扫客人的兴,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,只平实地回答,最后补了一句:“水色有点浑,水势倒还不小。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,不会太壮观。”
③这些话我也听说过,心里已有准备。现在当场便见分晓,再提警告,就像孩子回家,已到门口,却听邻人说,这些年你妈妈病了,瘦了,几乎要认不得了,总还是难受的。
④天高地迥,河景完全敞开,触目空郭而寂寥,几乎什么也没有。河面不算很阔,最多五百米吧,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,平面就延伸得倍加远,似乎再也勾不到边。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,一线苍苍像是麦田,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。此外,除了漠漠的天穹,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,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,调得不很匀称,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,泥多则暗,沙多则浅,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。
⑤“河面怎么不很规则?”我转问建辉。
⑥“黄河从西边来,”建辉说,“到这里朝北一个大转弯。”
⑦这才看出,黄浪滔滔,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,转出了一个大锐角,对岸变成了一个半岛,岛尖正对着我们。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,已经落在远处,像瓦灰色的一长段堡墙。又回头对建辉说:“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,再走近些好吗?我想摸一下河水。”
⑧于是永波和建辉领路,沿着一大片麦苗田,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,一脚高一脚低,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。终于够低了,也够近了。但沙泥也更湿软,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,就探身要去摸水,大家在背后叫小心。岌岌加上翼翼,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。
⑨一刹那,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,凉凉地,令人兴奋。古老的黄河,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,绕河套、撞龙门、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,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,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,难民的泪,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,二十四史,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?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?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,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。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。就算如此吧,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。不到黄河心不死,到了黄河又如何?又如何呢,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。
⑩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,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。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,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《民歌》,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: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,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:从青海到黄海,风,也听见;沙,也听见。我高呼一声“风”,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,合力应一声“也听见”。我再呼“沙”,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“也听见”。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。
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,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。流沙河写信告诉我,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《黄河》一诗,十分感动,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。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,从诗经到刘鹗,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?黄河断流,就等于中国断奶。山大副校长徐显明在席间痛陈国情,说他每次过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。这话简直有《世说新语》的慷慨,我完全懂得。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不也说过么:亦是今生未曾有,满襟清泪渡黄河。他的情人灵萧怕龚自珍耽于儿女情长,甚至用黄河来激励须眉:为恐刘郎英气尽,卷帘梳洗望黄河。
想到这里,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,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,右手一扬,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,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。大家齐望着我,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,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。我存和幼珊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。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,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,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,我的眼睛就湿了。
回到车上,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。我默默,只觉得不忍。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,我就穿着泥鞋登机。回到高雄,我才把干土刮尽,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。从此每到深夜,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。
8. 本文写黄河,但文章第①段却从“风沙”起笔,请分析本段在文中的作用。
9. 第⑨段划线句在写作手法上很有特色,请对此加以赏析。
10. 文中第 段写到与黄河相关的诗人诗作,请分析它们的作用。
11. 作者采用多种感官描写来展现自己走近黄河的过程,请对此加以赏析。
(三)(8分)
阅读下面的诗歌,完成小题。
(甲)云阳馆与韩绅宿别
司空曙
故人江海别,几度隔山川。
乍见翻疑梦,相悲各问年。
孤灯寒照雨,深竹暗浮烟。
更有明朝恨,离杯惜共传。
(乙)淮上喜会梁川故人
韦应物
江汉曾为客,相逢每醉还。
浮云一别后,流水十年间。
欢笑情如旧,萧疏鬓已斑。
何因不归去?淮上有秋山。
12. 下列选项中,对两首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( )
A. 首句以“江海”“山川”等宏大意象,营造开阔的意境,表达两人重逢的喜悦。
B. 甲诗颔联通过虚写梦境,来衬托出现实重逢的困难。
C. 乙诗颔联中的“浮云”意象写出了离别的轻易,“流水”展现两人深厚的情谊。
D. 乙诗以“淮上有秋山”作为不归的原因,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
13. 甲乙两诗都书写了久别重逢的场景,但在情感上存在较大差异,请从情感表达的内容和手法两方面进行分析。
(四)(20分)
阅读下文,完成小题。
①范纯仁字尧夫,始出仕,知襄城县。县有牧地,卫士牧马,以践民稼,纯仁捕一人杖之。牧地初不隶县,主者怒曰:“天子宿卫,令敢尔邪?”白其事于上,劾治甚急。纯仁言:“养兵出于税亩,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,税安所出?”诏释之,且听牧地隶县。
②拜同知速院,奏言:“王安石变祖宗法度,培①克财利,民心不宁。《书》曰:怨岂在明,不见是图。‘愿陛下图不见之怨。”神宗曰:“何谓不见之怨?”对曰:“杜牧所谓‘天下之人,不敢言而敢怒’是也。”神宗嘉纳之,曰:“卿善论事,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。”富弼在相位,称疾家居。纯仁言:“弼受三朝眷倚,当自任天下之重,而恤己深于恤物,忧疾过于忧邦,致主处身,二者胥失。”其所上章疏,语多激切。
③知庆州。秦中方饥,擅发常平栗赈贷。僚属请奏而须报,纯仁曰:“报至无及矣,吾当独任其责。”或谤其所全活不实,诏遣使按视。会秋大稔,民欢曰:“公实活我,忍累公邪?”昼夜争输还之。使者至,已无所负。移齐州,齐俗凶悍,人轻为盗劫。或谓:“此严治之犹不能戢,公一以寛,恐不胜其治矣。”纯仁曰:“宽出于性,若强以猛,则不能持久,猛而不久,以治凶民,取玩之道也。”有西司理院,系因常满,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。纯仁曰:“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?”通判曰:“此释之复素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。“纯仁曰:“法不至死,以情杀之,岂理也邪?”尽呼至庭下,训使自新,即释去。期岁,盗减比年大半。
④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。纯仁凡荐引人材,必以天下公议,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。或曰:“为宰相,岂可不牢笼天下士,使知出于门下?”纯仁曰:“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,何必知出于我邪?”
⑤纯仁性夷易宽简,不以声色加人,谊之所在,则挺然不少屈。每戒子弟曰:“人虽至愚,责人则明;虽有聪明,怒己则昏。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,恕己之心恕人,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。
(节选自《宋史·范纯仁传》)
【注】掊:搜括。
14.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。
(1)劾治甚急()(2)愿陛下图不见之怨()
15.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
(1)致主处身,二者胥失( )
A.片刻 B.都 C.有才能的人 D.等待
(2)公一以宽,恐不胜其治矣( )
A.舒缓B.宽慰 C.宽厚 D.减轻
16. 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,请用“/”把这三处标识出来。
此释之复素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。
17. 把第③段划曲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。
纯仁曰:“法不至死,以情杀之,岂理也邪?”尽呼至庭下,训使自新,即释去。
18. 范纯仁死后,宋徽宗御书碑额“世济忠直之碑”,请结合②—④段内容分析其“忠直之处”。
19. 小明在阅读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时,看到下面这段材料,他认为这与文章第⑤段范纯仁的观点有矛盾之处。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,请具体阐明理由。
纯仁与(程)颢皆安石素厚,安石拔于庶僚之中,超处清要。纯仁与颢睹安石所为,不敢顾私恩,废公义,极言其短。
(五)(11分)
阅读下文,完成小题。
自律第一
①士而律身,固不可以不严也。然有官守者,则当严于士焉;有言责者,又当严于有官守者焉。
②盖执法之臣,将以纠奸绳恶,以肃中外,以正纪纲。自律不严,何以服众?夫所谓严,如处子之居室,一行一住,一语一嘿,必语礼法,厥德乃全。跬步有违,则人人得而訾之。苟挟权怙势,惟殖己私,或巧规子钱,或盗行盐帖,或荒躭曲蘖,或私用亲属,或田猎不时,或宴游无度,或潜托有司之事,或妄兴不急之工,或旷官第而弗居,或纵家人而不捡,于斯数者而有一焉,皆足为风宪之累。
③近年南北富民多起宅以居势要,因济己私,既有官舍,则不必居于彼矣。夫朝廷以中台为肃政,御史为监察,以宪司为廉访者,政欲弭奸贪,戢侵扰,开诚布公,俾所属知所法也。
④今而若是,牧民之吏将焉法哉?且他人有犯,轻则吾得而言之;又重,吾得闻于上而聊之。己之所犯,其孰得而发哉?恃人不敢发,日甚一日,将如台察何?将如天理何?故余备载其然,俾为宪司者,有则改之,无则益知所以自重。
(节选自《风宪①忠告》)
【注】①风宪:初指风纪法度,后衍生指代监察机构。
20. 对本文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( )
A. 第①段,作者表明观点:有官职的人,要严格对待读书人,而进谏责任的人,要严格对待有官职的人。
B. 第②段,作者以未出嫁的女子的行为进行类比,表明为官者必须谨慎行事,以免被众人指摘。
C. 第②段列举了官员在生活中各种失当的行为,以具体展现执法之臣不能严格约束自己的严重后果。
D. 第③段批评“南北富民多起宅以居势要”的现象,主要是为了告诫富民应远离权贵,以免招来官员的侵扰。
21. 文章第④段的论证语言很有特色,请对此加以赏析。
22. 下面是《风宪忠告》的书序节选,介绍了本书“简而易行,约而易守”的特点,请就此对本文加以评析。
风宪忠告序曩(节选)
予阅其书,则相国张文忠公为县令时所著,采比古人嘉言善行,自正心修身以至事上惠下,擿奸决疑,恤隐治赋,凡可为郡县楷式者,无不曲尽其宜,且简而易行,约而易守,名之曰牧民忠告。
三、写作(70分)
23. 阅读下面的材料,按要求作文。
《哈姆雷特》的深思熟虑带来了行为的延宕,但古希腊哲人伯里克利却认为决策前的深思熟虑带来了行动的果敢。
对此,你有怎样的思考?请写一篇文章,谈谈你的认识。
要求:(1)自拟题目;(2)不少于800字。
参考答案1. (1)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
(2)使我不得开心颜 学不可以已 (3)锲而不舍
2. (1)D (2) ①. B ②. 诚邀您参加我们组织的学术成果颁奖大会
3. 机器的发展既能提升人的力量也会削弱人性,导致人对机器的服从。
4. A 5. D
6. (1)以《变形记》为例:
研究者从自身经验提出“格里高尔变形的本质”问题,结合他人对“现代社会异化”的研究经验验证问题,最终回到“人与社会关系”的共同经验,揭示变形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被物化的隐喻,完成从困惑到明晰的去蔽。
(2)以《红楼梦》为例:
研究者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,提出对家族兴衰、人性复杂思考;再借《红楼梦》中贾府由盛转衰、人物命运等情节验证该问题;最终结合人类共通的生命体验,深化对个体与时代、命运关系的认知,完成去蔽。
7.
①乙文认为人类将“非人化”,甲文强调“人是目的”,人文主体性让人坚守道德自律,不会丧失人之本质。
②乙文担忧多数人智力退化,甲文指出学者正通过跨学科等整合经验、主动探索,人在积极适应变革。
③乙文觉得技术将控制人,甲文提出人有精神自足,能分辨中介信息、警醒机器逻辑,握有主动权。
④乙文称反技术无效,甲文表明文学可构建回应共同体,人能以真诚行动对抗异化,非被动接受。
8. ①渲染环境氛围:以风沙猛烈(“微微刺麻”“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”)突出黄河沿岸的苍凉与荒旷,为黄河的出场营造雄浑背景。
②侧面烘托黄河:通过风沙暗示黄河的磅礴力量(风沙源自黄河水土),间接引出黄河的威势。
③为下文铺垫:描写众人“裹得密密实实”的细节,暗示接近黄河的艰难,与后文“摸河水”的执着形成反差,强化情感张力。
9.①句式上:长短句结合,句式富于变化,节奏感强;“二十四史,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?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?”反问句式则起到加强语气、增强语言气势的作用。
②修辞上:“古老的黄河……一路朝山东奔来”“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”,采用拟人手法,赋予黄河生命,强化其文化象征意义;“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”采用夸张手法,凸显黄河与中华文明的永恒关联。
10. ①深化文化内涵:通过流沙河、龚自珍的诗句,揭示黄河作为民族精神符号的地位(如“黄河断流等于中国断奶”)。
②强化情感共鸣:借他人对黄河的感怀(徐显明“流泪”、龚自珍“满襟清泪”),印证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普遍眷恋。
③拓展主题深度:由个人体验延伸到集体记忆,说明黄河承载着中华文化的集体情感与历史基因。
11.(1)多种感官:①沙泥“湿软”、手“半伸进黄河”“黄河的体温,凉凉地”等触觉描写,突出触碰黄河的真实感与震撼。②“黄浪滔滔”“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”“起伏的浪头”等视觉描写,描绘黄河的浑厚色彩与动态。③听觉:“从斛律金的牧歌、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”的水声、“浊液的回声”,勾连黄河的文化回响。④心理感觉:“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”“等了七十几年”的感慨,抒写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。
(2)效果:多感官交织使黄河的形、神、情融为一体,强化作者对黄河的敬畏与归属感。
12. D
13. ①甲诗情感上既有重逢的喜悦,又有离别的悲伤,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情感;
②乙诗情感上主要是喜悦和感慨,通过对比表达情感。
14. ①. 弹劾,追究 ②. 考虑,注意
15. ①. B ②. C
16. 此释之/复素/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/是与民除害尔。
17. 纯仁说:“依法他们不至于判死罪,却因这样想法而杀死他们,这难道是依法处理吗?”于是将他们全召到官府庭前,训诫让他们改过自新,当即把他们释放了。
18. ①敢于直谏,如处理牧地纠纷和劝谏神宗变法之事;
②体恤百姓,擅自开仓赈济灾民;
③坚持原则,治理齐州时坚持自己的宽厚治理方式;
④举贤任能,以天下公议推荐人才。
19. 不赞同。材料中范纯仁对王安石的评价是从公义出发,与第⑤段体现的他公正无私的品质一致,二者并不矛盾。
20. C
21. ①多用反问,强化论证:以“将焉法哉”“孰得而发哉”等反问,层层追问,凸显执法者失律危害,引发警醒,增强语势。
②对比鲜明,逻辑清晰:对比“纠他人之过”与“掩己身之恶”,推导失律后果,最终劝诫宪司自重,论证环环相扣。
③口语化表达,直指要害:“恃人不敢发,日甚一日”语言直白,一针见血地指出官员放纵的后果,简洁有力。
22. ①内容简洁,易行可守:围绕“自律”展开,聚焦执法者需严于律己,未旁涉复杂理论,观点明确,便于理解践行。
②举例具体,贴合实际:列举官员失律行为及富民结势要现象,皆为现实问题,无空泛之谈,易对照反思。
③劝诫直接,目标清晰:结尾直劝宪司“有则改之,无则自重”,语言简练,核心要求明确,易遵行。
23.略
发布于:广东省配资中国登录,股票配资平台点评,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