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的粤北大地,骄阳似火,映照出一片炽热的红色情怀。近日,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22名师生代表,联合粤北红军长征纪念馆专家团队,走进五里亭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、始兴红围、沈所镇八一村、瑶坑村等浸染着热血与信仰的红色热土,以革命旧址为课堂、以历史文物为教材,在行走中上好一堂“有温度、有深度”的思政课。
红色坐标:触摸历史的温度
“1938年冬,中共广东省委迁至韶关,在这片土地上点燃了华南抗日救亡的火种。”站在五里亭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,学生党员们凝视着《中共广东省委 中共粤北省委历史陈列(1938-1942)》展馆内的珍贵史料:泛黄的照片定格烽火瞬间,斑驳的实物承载峥嵘记忆,褪色的文件记录战略抉择。“课本上的‘华南抗日根据地’,此刻化作可触摸的历史。”一名学生党员陈雅雯轻抚展柜中1940年《关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指示》手稿,字里行间的坚定笔触,让人深切感受到历史叙述背后,是无数先辈用热血铸就的信仰之路。
展开剩余72%烽火遗迹:聆听精神的回响
始兴红围的清代围楼里,墙面上37处弹痕成为最生动的教材。“外营保卫战中,村民用锄头、扁担与日军激战三天三夜,28位烈士长眠于此。”随着当地讲解员的讲解,学生们在烈士墓前默哀致敬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学生党员采集到89岁老人李伯强讲述的“古榕树消息树”故事:这棵百年古树曾在日军扫荡时作为预警信号,树身上至今留有弹痕。“这些带着乡音的记忆,让课本上的‘人民战争’变得可触可感。”2023级学生党员陈丽宜在采访笔记中写道。
现场课堂:传承信仰的基因
瑶坑村的老砖房里,时光仿佛定格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。70多年前,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在此以“日新小学”为掩护,创办刊物、组织宣传,以笔为枪唤醒民众,汇聚起抗日救亡的磅礴力量。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青明利结合现场实物,以“粤北烽火中的初心密码”为题,为学生们讲授沉浸式思政课。从白色恐怖中坚守阵地的智慧,到用群众语言传播真理的方法,从文化抗战的战略意义,到青年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,一个个发生在老屋里的故事,让理论变得可感可知。“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,但不是决定因素,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......”学生党员刘莹儿站在当年编辑们工作过的油灯旁,深情朗诵《论持久战》经典片段。清脆而坚定的声音在古村梁间回荡,宛如穿越时空的信仰对话,与当年在此奋斗的先贤们精神相通。随后,全体学生党员在瑶坑村党员宣誓台前整齐列队,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。铿锵誓言与古村风声交织,既是对革命先辈的庄严告慰,更是青年一代接续奋斗的郑重承诺。
初心淬炼:汲取前行的力量
韶关的每一处红色遗迹都是生动教材,每一段革命故事都是精神养分。“此次活动不是简单的参观,而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,与信仰的相遇。”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何国举指出,此次活动依托韶关丰富的红色资源,将思政课堂从教室搬到革命旧址,让学生在触摸历史中“学思践悟”,是推动“大思政课”建设的创新实践。
据悉,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此次“行走的思政课”通过“旧址+课堂”“文物+讲解”“朗诵+宣誓”等多元形式,让青年学子在“看、听、悟、行”中深刻体悟“革命胜利来之不易”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”的深刻内涵。
“在家乡的红色土地上学习,我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和使命感。”2022级学生党员张磊(来自韶关仁化)表示,这次研学活动使历史从书本走向现实,精神从文字转化为力量。
来源:中国教育在线掌上高考
编辑:李建群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中国登录,股票配资平台点评,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